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深化改革典型案例!黄山市“小快灵”立法入选

黄山日报
2024-08-28


2023年1月3日,经过近半年案例征集和多轮次专家评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发布“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单,共200个。这些案例从30个省(区、市)各级改革部门推荐的近2000个改革案例中遴选,“安徽省黄山市:“小快灵”立法的黄山实践”入选。


安徽省黄山市



【案例名称】安徽省黄山市:“小快灵”立法的黄山实践

黄山市探索“小切口”精细化立法,精选立法项目,让地方立法体现市情、展现特色;坚持开门立法,让地方立法广开言路、广纳民意;突出问题导向,让地方立法更有质量、更加管用;强化执法检查,让地方立法落到实处、见到实效。2022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刊发了黄山的经验。



“小快灵”立法的黄山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研究丰富立法形式,可以搞一些‘大块头’,也要搞一些‘小快灵’,增强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近年来,我市严格遵循地方立法权限,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10多部“小快灵”法规,以“小快灵”解决“大问题”,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的充分肯定,被评为安徽省2022年度“十大法治事件”。2022年4月份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治日报、经济日报等20余家主流媒体纷纷在头版或显著位置刊发黄山立法经验。

一、主要做法


我市自2016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坚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立法工作的根本遵循,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突出彰显地方特色,先后制定颁布了12部地方性法规,注重以高质量立法促进高标准建设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


一是精选立法项目,让地方立法体现市情、展现特色。我市紧扣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需要,紧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紧跟市域治理现代化需求,注重发挥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立法的作用,广泛开展调研,精选立法项目,做到无论是编制五年立法规划,还是制定年度立法计划,严格把好选项“第一关”。比如,获得立法权后,首部地方性法规立什么、怎么立,确保“一炮打响”?我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把最具黄山文化特色的徽州古城保护作为突破口,通过立法明确徽州古城的管理主体和执法主体,进一步擦亮了徽州这张靓丽的名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一直是我市的重点工作,在“创城”的关键时期,我市把《黄山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列入立法计划、启动立法工作,促进规范文明行为、提升文明形象。


二是坚持开门立法,让地方立法广开言路、广纳民意。开门立法是增强立法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的重要工作。我市坚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立法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积极拓展公众参与立法的渠道和途径,努力寻求立法“最大公约数”。比如,在制定《歙县徽州古城保护条例》过程中,共召开征求意见会等40余次、修改条例文本50余次。制定《黄山市徽州文书档案保护条例》过程中,起草小组深入全市28个重点乡镇,征集意见建议127条。除此之外,还注重发挥专业领域力量,组建了由60位法学专家组成的立法专家库和11家基层单位构建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充分保障法规制定能够更接地气、更有活力。6年来,我市坚持每年动态开展立法项目征集活动,先后征集22个立法项目建议,筛选14个列入立法计划。


三是突出问题导向,让地方立法更有质量、更富实效。坚持“小快灵” “小切口” “真管用”立法是保障地方法规“立得住、行得通、管得了”的关键。我市坚持从小处入手,突出地方特色,不求“量”、但求“质”,走出了一条精细化立法的路子。比如,环境保护是该市重要任务,也是立法的重点领域,我市在立法中没有贪大求全,而是通过太平湖保护、齐云山保护、农药安全管理等一个个特定领域和特定问题,确保立一部法规、解决一批问题,以点带面推动全市生态保护持续走深走实。对于每部条例文本的篇幅,我市提出“能管用几条、就制定几条”,不搞长篇大论、不搞鸿篇巨制,就像《黄山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仅有24条、2800余字,被大家称为“全干货式”立法。


四是强化执法检查,让地方立法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在我市历次的市人代会上,就有不少人大代表建议,“要加强对已颁布地方性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维护法规的权威性”。我市从第一部法规实施开始,就制定了推进相关条例贯彻实施的工作方案,通过执法检查,把“纸面上的法律”变为“行动中的法律”,对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上位法修订后相抵触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及时修订条例,实现立法到执法、再到修法的全过程监督检查。比如,《齐云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实施一年多后,我市成立执法检查组,采取暗访和明察相结合的方式,对条例的贯彻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并就存在问题发出主任会议意见书,督促条例实施和问题整改。


二、取得成效


近年来,我市制定颁布的地方性法规,在促进城市管理、维护黄山生态、传承徽州文化等方面,发挥了法治引领和保障作用。


一是促进文化底蕴更加深厚。依托《歙县徽州古城保护条例》《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黄山市徽州文书档案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徽州的古城、古书、古建、古宅等传统文化元素重新焕发生机,全市1325个非遗项目得到全方位保护,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首批国家级保护区,让徽州文化活起来。


二是促进生态底色更加靓丽。通过立法为生态环境披上了法治“外衣”,出台《黄山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维护全域204万亩松林资源;实施《黄山市农药安全管理条例》,推动全市农药集中配送全覆盖,护航农业绿色生产;制定《齐云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黄山市太平湖风景名胜区条例》,进一步优化提升全域生态环境,全市主要生态指标稳居全国全省前列。


三是促进群众底气更加充盈。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抓住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制定《黄山市养犬管理条例》《黄山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黄山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黄山市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条例》,切实做到立良法、促发展、保善治、为人民。


三、工作启示


中央及省委人大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地方立法工作的新要求,我市“小快灵”立法,对加强新时代地方立法工作有一定的启示。


一是精准定位“小切口”,让“小快灵”解决“大问题”。地方立法直接面对基层社会治理,必须讲究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围绕社会关系中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细节,精选项目、找准切口。比如,农药的安全管理事关生态环境保护,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难点,从《黄山市农药安全管理条例》实施情况来看,农户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明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也有了更好的保障。实践证明,“小切口”立法由于聚焦实际问题,将有限的立法资源集中到解决关键矛盾上,针对某一领域的事项进行精准施策、精准破题,更易与当地的特色特点契合,能够切实有效解决问题和矛盾,受到各方欢迎。


二是畅通民意“直通车”,让立法工作接地气冒热气。地方立法坚持‘小切口’,除了选题小、内容细、结构精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广参与。畅通民意,就是要广泛汇聚民声、集中民智、体现民情,科学充分地展开论证,切中问题要害,便于群众了解和掌握,让一件件地方性法规成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法律武器,让执法者、守法者都能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干货”。同时,广开言路、广纳民意更能提升立法质量和效率,这也是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实践。


三是执法检查“亮牙齿”,让地方法规落下去见真效。地方性法规在实施过程中能否有效落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法规实施后,应充分发挥执法检查的“法律巡视”监督利剑作用,综合运用暗访和随机抽查、组织专业力量辅助检查、委托第三方机构调查评估等多种方式,推动地方性法规全面有效实施。此外,还可以将地方性法规实施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普法内容,统筹安排部署,同步推进落实,让地方性法规长出“牙齿”,确保地方性法规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来源:地方全面深化改革

新闻投稿邮箱:hszxbjb@163.com

 编辑:王婧  二审:徐海生  终审:肖平


推荐阅读

启动!吾心安处是黄山 宿来徽州过大年

市委书记凌云发出邀约:冬季,到黄山来看雪!

中共黄山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印发重要通知

添彩“国际会客厅”!黄山市打造全域“文明版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山日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